織物上經紗上漿有單獨使用一種漿料的,但大多數是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混合漿料。紡織漿料品種繁多,主要包括澱粉(或變性澱粉)、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酸酯(PAC)、聚丙烯酰胺(PMA)、海藻酸鈉、羧甲基纖維素鈉鹽(CMC)等。漿料廠或者織布廠往往對漿料的成分和比例保密,而印染加工企業又極需了解這些漿料的成分和比例等信息,便於製定合理的退漿工藝。因此,對漿料成分進行分析和鑒別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於進口漿料或者混合漿料;另外,對於退漿不淨織物通過定性分析也可以了解退漿後織物上殘留的漿料成分,便於優化退漿工藝。
漿料的鑒別方法大致分為物理鑒別法、化學鑒別法和儀器分析法。物理鑒別法方法簡單,但可靠性差,隻可大致判別。化學分析法較可靠,但需要注意其他物質對結果的幹擾。儀器分析一般采用紅外光譜。這種方法對單組分漿料非常快速有效,但對於多組分的混合漿料,由於各組分對可見光的吸收會發生重疊甚至掩蓋,所以有時還需要化學分析法作為輔助,才可以準確鑒別漿料成分。
1. 物理鑒別法
1.1 外形鑒別
根據漿料外觀、顏色及大小,憑經驗可大致區分漿料的類別。外形鑒別簡便快速,但不易準確。一般漿料分固體及液體2 類, 固體漿料有粉狀、粒狀或短纖維狀。例如澱粉為白色、微黃色細膩粉末,易粘在手上也易洗去;PVA 為白色粉狀、粒狀或短纖維絮狀,不粘手;而丙烯酸類漿料基本上是微黃色粘滯狀液體、乳白色膠體和白色、微黃色、褐色等固體粉末或粒狀。
1.2 熒光鑒別
聚合物在紫外線照射下,會發出特有的熒光色,可根據聚合物的熒光呈色來判定漿料的品種。
1.3 火焰燃燒法
將漿料製成薄膜或製成溶液, 用棉布浸漬吸漿、烘幹。以薄膜或上過漿的棉布在火焰中燃燒,觀察燃燒時的火焰特征及燃燒後漿料的狀態來判定漿料的品種。如PVA易點火,離火後繼續燃燒,火焰特征為橙黃色, 濃黑煙,燃燒後呈軟化狀態。
1.4 蒸氣氣味鑒別法
在硬玻璃試管中,加熱漿料或上過漿的織物,使其迅速分解, 根據氣味辨別。例如聚丙烯酸酯為大蒜味,聚醋酸乙烯酯為醋酸味。
2. 化學鑒別法
化學鑒別法主要依據不同類型漿料與化學試劑的特有化學反應(包括顯色反應、沉澱反應、變色反應等)來鑒別漿料的成分,例如澱粉和PVA對碘的顯色反應、費林試劑與澱粉水解後的葡萄糖醛基顯色反應、羥肟酸與聚丙烯酸酯顯色反應等。目前,常用的化學鑒別法及步驟如下:
稱取20克布樣,置於250毫升錐形瓶中,加入150mL蒸餾水,沸煮30min(為防止煮幹,可適當補充蒸餾水),將萃取液過濾後,按下列步驟進行定性檢驗:
附:碘-硼酸溶液的配製:
a. C(1/2I2)=0.02mol/L碘溶液的配製:稱取4g碘化鉀,用少量蒸餾水溶解。再稱取2.6g碘,緩緩地放入碘化鉀溶液內,並將溶液振蕩,直到碘完全溶解,加水稀釋到1L,貯於棕色瓶中備用。
b. 取C(1/2I2)=0.02mol/L碘溶液100ml,加入結晶硼酸3g,攪拌下完全溶解,貯於棕色瓶中備用。
3. 儀器分析法
儀器分析法在漿料鑒別中應用越來越廣泛。例如用凝膠滲透色譜法(GPC)測定漿料分子量;用差熱分析法(DTA)或熱機械分析儀測定漿料的玻璃化溫度;用氣相色譜法研究漿料與纖維的相互作用力;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漿液對紗線的浸透與被覆。鑒別漿料的化學結構與組分,主要使用紅外吸收光譜儀或激光裂解氣相色譜與氣相色譜——質譜聯用。采用紅外吸收光譜儀鑒別,可以根據光譜圖圖形與標準圖譜對照,兩者相同即為同一物質;還可以根據各個特征吸收峰,剖析漿料的官能團,以確定漿料的組成。
4. 小結
織物上漿料的鑒別需要根據實際生產進行係統性鑒別和剖析,通常需要將物理鑒別法、化學鑒別法和儀器分析法有機結合,靈活運用,並需要在實際鑒別中不斷完善和熟練,找到快速簡便的鑒別方法。
長按下方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了解諾維信紡織與廢水處理工業更多的技術及產品應用。